甜蜜的親子時刻,如果可以無時無刻的環繞,那該多好?然而,無數溝通無效或混戰的經歷,才是許多父母與子女每一天的真實情況!
今年農曆年前後,我那四歲的女兒開始學會善用他的語言,巧取他所想要的東西,而我們家的親子溝通混戰也越打越精彩!
故事是這樣的,為了過年,家家戶戶都會買些糖果、餅乾來應景,我們家也不例外。然而,卻不知何時開始,女兒開始時常喊餓。有時候,明明剛吃飽飯沒多久,他卻喊:「媽咪,我好餓。」有時候,大家都要準備睡覺了,他哀求:「爸爸,我肚子痛痛,好餓。」由於他餓的時機很混亂,我們家庭的氛圍也開始變得混亂。好脾氣的爸爸,也因為女兒的亂餓一通,開始不耐煩起來。老公或我總是對孩子義正嚴詞、再三耳提面命的說:「你剛剛為什麼不好好吃東西?現在就算餓也沒有食物了。」接著,幾乎就跟每個家庭的戲碼差不多,孩子含著眼淚,哭訴著他的不被了解,還有用苦喊來重申他真的很餓。
「或許,他正在長大?食慾大增?」剛開始,我這樣猜測,那就多備些食物或者餅乾就好啦!但孩子的爹並不滿意我這樣的作法,他認為這樣就是寵壞孩子了。我們也試過除非正餐好好吃完,不然一律不給其他食物,想以此區別他是否真正餓或者只是貪嘴;但效果也不太好,因為他依然用喊餓來表達他所有想吃的需求。而這樣胡亂喊餓的狀況,要是碰巧家中長輩在……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,那就會陷入管教的尷尬僵局。
果然,某一天剛吃完早餐,我們帶著婆婆去買東西,坐在車上,小妞看著駕駛座旁那一小包巧克力米豆,對著我說:「媽媽我好餓喔。」婆婆立刻安撫他:「好,好,好~你想吃什麼?」老公立馬跳出來嚴厲的說:「剛剛為什麼不好好吃,現在什麼都沒有!」小妞淚水迅速的溢滿眼眶,但以不放棄的姿態,搭配哀求聲音表達:「不要~~~我真的很餓~~~」,眼神依然直視車上唯一的食物─巧克力米豆……。
眼看,老公即將發火,阿母我不知哪來的靈感,或許是內化的心理師靈魂拯救了我快失控的母親理智線。我立馬跳出來,跟小妞說:「媽媽看見你似乎只是想吃東西。肚子很餓,跟只是想吃東西是不一樣的喔!說正確的話,才會得到正確的對待喔!不然爸爸媽媽會搞錯,給你錯誤的東西,或者我們就互相生氣啦!」我試著用「說正確的話」,這樣白話的語句,來引導小妞做正確表達,並一面用小妞還不懂的客家話,跟車上的老公溝通,如果孩子正確表達,我們就適度給,藉此來換得孩子願意正確表達需求,而非拐彎抹角。
沒想到,小妞領悟力挺高,立刻說:「我想吃巧克力豆。」我也回應:「太棒了!這就是正確的表達。可以的,你可以吃巧克力豆!但只能吃兩顆喔,糖果一次不可以吃太多的。而且,吃完要馬上喝水漱口喔!」於是,小妞滿意的點點頭,帶著笑容和自信,咀嚼他美味的巧克力豆。
從那一天起,每當小妞胡鬧,我都提醒他要說正確的話,才會得到他期待的、正確的對待。經過日復一日的練習,小妞也逐漸開始萌發自我調整和清楚表達的行動力。而通常,我們夫妻都會用肯定、讚美和有限度的回應,來回饋他清楚而正確的表達。於是,他的表達越練越清楚,我們的相處也越來越順暢。
話說,雖然頂著教師和心理師的專業光環,但身為一位教師或母親,時常也需要重新從教育現場學起,有時候也需要一點刺激和一點靈感,我時常透過記錄自己教學和親子教養過程中的靈光乍現,來累積自己的經驗值。「教孩子說正確的話」這一篇章是我和女兒互動過程中的重要故事。這件偶然的親子教養插曲,也讓我意識到,每一個親子教養的片段,其實都蘊含著父母在每一個教養現場當下,父母持有教育理念的不同認知,會引導當時採取的教養策略,因而所獲得的教養結果也大不同。「教孩子說正確的話」,我們夫妻的選擇是期待孩子學習正確表達,理性而清楚溝通,而非拐彎摸角跟父母玩心理遊戲。
或許,有人會說?難道,只要孩子正確的表達,你就給任何他想要的東西。我會回答:「是的!」但,那就代表要引導孩子,進入正確表達的下一個階段─溝通和協商;我和老公通常都會正面回應孩子的表達,並就當下的時空狀況,跟孩子溝通,在有限度的情況下,滿足孩子的需求。因為,「教孩子說正確的話」這個理念的重點,是在教育孩子正確表達,並引導他進入理性溝通,而非用情緒勒索或心理遊戲來獲取大人的注意,或滿足他的需求。
在成為一位教師和母親的路上,我從來不是專家,也跟一般人一樣在每一個當下,學習和成長。「教孩子說正確的話」是我在母親這個角色中,偶然的發現和成長,我記錄,也分享。